![](https://images.adsttc.com/media/images/59d3/90e0/b22e/38ef/b100/00f4/newsletter/01_VerticalCity_005_SteveHall.jpg?1507037403)
本文首发于芝加哥建筑双年展(Chicago Architecture Biennial)专题博客上,该平台是北美区最大的现代建筑平台。2017年的双年展主题为“重塑历史 Make New History”,于2017年9月16日至2018年1月6日面向公众免费开放。
芝加哥的标志性建筑——论坛报大厦(Tribune Tower)坐落在市区的文化遗产中心已逾百年。宛如古老的教堂尖顶在城市中的非凡地位,它见证了芝加哥的崛起,也在美国百年的成长足迹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由此看来,它不仅仅是这座城市的“标记”,它所经历的一切折射出20世纪以来建筑史的种种改变,追溯其过往,我们甚至可以了解到世界范围内城市轮廓线的变迁。
![](https://images.adsttc.com/media/images/59d3/965e/b22e/38ef/b100/00f8/newsletter/ADxCAB_Banner.jpg?1507038811)
论坛报大厦的诞生离不开传媒大亨罗伯特·卢瑟福·麦考密克的决策,他是当年芝加哥论坛报最负盛名的出版商,同时也是一战前赫赫有名的政治家。他希望能为新兴的传媒帝国打造一座巍峨宏伟的建筑,并在世界范围内一举成名。他在投标招募公告中将这座建筑定义为“全世界最具气派的办公大厦”。
有来自23个国家超过260名建筑师参与了这场设计竞标的角逐。建筑师们简直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有人设计精致雕花的哥特式拱门作为建筑立面的惊鸿乍现,有人采用阶梯式柱廊和神庙设计借以展现新古典主义;前卫的设计师们还提交了工厂方案(现在是芝加哥的伟大建筑设计之一)和边角方案(现在被称为艺术装饰风格,Art Deco);崇尚极简主义的建筑师将大楼设计成独立标志,诸如一个符号、一个拱门、一面丰碑甚至是一个高健的美洲土著人的背影;更有甚者直接将它变为可以发布当日头条新闻的巨大广告牌。
![](https://images.adsttc.com/media/images/59d3/90f9/b22e/38e5/3e00/01e7/medium_jpg/02_Tribune_Historical.jpg?1507037430)
最后的获胜者是 Raymond Hood 和 John Mead Howells,他们的设计完美结合了美国垂直商务风格和传统法式哥特浪漫。在密歇根大道以北的芝加哥河河畔,你能从这栋大厦硕大的扶壁冠中看到,这正是两位杰出设计师从十三世纪的鲁昂瓷大教堂中挖掘出的灵感。
就像如今各大国际性赛事带给建筑领域的重要启示一样,当年论坛报大厦的竞标角逐对世界范围内的建筑风格都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通过对世界上最优秀建筑师的作品进行比较,参观者可以评论他们的著作,并从中捕捉到意想不到的灵感。与此同时在公众范围内产生了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受不同建筑学派的影响,大家开始纷纷定义全新的“现代风格”。
![](https://images.adsttc.com/media/images/59d3/90e6/b22e/38e5/3e00/01e6/newsletter/03_Tribune_Competition_Entries.jpg?1507037411)
当年获胜的经典竞标设计,对建筑领域的影响从一战前一直延续到之后的无数代人。天才艺术家埃利尔·沙里宁(Eliel Saarinen)的杰作虽然位列第二,却对全北美的摩天大厦设计产生了非常广泛的影响,这种影响一直延续到1990年初。另一位建筑师,来自澳大利亚的阿道夫(Adolf Loos),在方案中把大楼打造成一个巨大的多立克柱,这样玩味的设计被视为“后现代主义”的先锋者,也被后来的建筑师们当做一种另类的建筑语言。
建筑师们对于构建论坛塔大厦如此痴迷,当人们重新审视那场比赛的时候,逐渐把它当成了一个建筑界的传统。1980年,芝加哥的建筑师,同时也是后现代主义的簇拥者,Stanley Tigerman 决定举办一场“快闪原创大赛”——又叫做“芝加哥论坛报大厦的二次竞赛”,本次比赛中,有Frank Gehry,Alison and Peter Smithso,Bernard Tschumi以及安藤忠雄等人获奖。
![](https://images.adsttc.com/media/images/59d3/9108/b22e/38e5/3e00/01e8/newsletter/04_Late_Entries.jpg?1507037444)
其中的某些获奖设计直接采用原有素材,比如ARQ事务所经典的红白蓝元素。有的设计者则将原来的有关雕像、庙宇、标志和队列的隐喻设计用奶瓶、球类、树木、白袜队以及巨型新闻版面来代替。
精选集中集合了各位异想天开的建筑师对芝加哥城市天际线的不同定义:Thompson Center 的设计师Helmut Jahn 在原有建筑体上建造了一个看似悬浮的几何塔柱,不确定性为这份设计增加了神秘感。Tod Williams 和 Billie Tsien的设计方案则充满了独立感,嶙峋的几何体屹立在四块巨石之上,他们将在芝加哥大学洛根中心(2012完成)和即将开馆的奥巴马图馆中心(Obama Library and Presidential Center)展出该设计方案。
尽管一些晚期设计看起来比较“另类”,但Tigerman 的雄心壮志是从瞬间的激荡中改变这座建筑的温度。一如1922年最初的那场竞赛开启了哥特式装饰风格和包豪斯式现代主义的浪潮,林林总总的各式设计也从另一方面展现了20世纪激进思想家和创意家的天马行空。
其中一些设计师从历史,传统和本源的目的出发,意在设计出能激发新一代建筑师对建筑的全新思考的作品。而另外的设计师,则是完全基于对城市天际线本身的概念,创造可以彰显美国都市文化的摩天大厦。
![](https://images.adsttc.com/media/images/59d3/910e/b22e/38ef/b100/00f7/newsletter/05_Cesar_Pelli_Towers.jpg?1507037452)
阿根廷裔美国建筑师西萨·佩里(César Pelli)被认为是全世界最多产的摩天大楼设计师,将后现代轮廓线和装饰元素融入建筑设计,尤其以俄亥俄州的Cleveland’s Key Tower 和纽约的Carnegie Hall Tower 为代表。当然,他也建造许多座传统造型和矩阵风格的摩天大厦,比如明尼阿波利斯市的Wells Fargo Center(1988),夏洛特市的the Bank of America Corporate Center(1992)和芝加哥的180 W. Madison Street(1990)。
在以“重塑历史”为主题的2017年芝加哥建筑双年展上,我们跟随着 Stanley Tigerman 的步伐,通过对论坛报大厦的新生代设计探讨,将曾不断突破历史的过往成就与如今面临的种种问题结合起来,探寻新的审视角度。展会的艺术总监Sharon Johnston 和 Mark Lee希望能将世界各地的创新实践融入其中,将论坛报大厦这座芝加哥的恢弘建筑变成“垂直城市”的再现:它不仅是一座屹立着的想象之塔,更代表着新生代的“晚期作品”。
![](https://images.adsttc.com/media/images/59d3/90f0/b22e/38ef/b100/00f5/newsletter/06_VerticalCity_003_SteveHall.jpg?1507037419)
两个被否决的设计在1922之后的建筑探讨中成为经久不衰的对比。其一是Loos’ Doric 设计的柱子,他的设计可以看做后现代元素应用的“试金石”, 尽管当年作为灵感隐喻和寄情于历史的后现代主义还不太被大众所接受。其二是设计师Ludwig Hilbersheimer 并未提交成功的现代主义设计,由于文献的缺失,我们现在只能找到概念透视图,但由此却已然能由此能展开建筑师对设计视野的全新探讨。
新塔大楼的建设由一个新生代的年轻国际团队打造,包括:6A Architects, Barbas Lopes, Christ & Gantenbein, Ensamble Studio, Eric Lapierre, Barozzi Veiga, Go Hasegawa, Kéré Architecture, Kuehn Malvezzi, MOS, OFFICE Kersten Geers David Van Severen, PRODUCTORA, Sam Jacob Studio, Sergison Bates, Serie Architects, and Tatiana Bilbao.
![](https://images.adsttc.com/media/images/59d3/9101/b22e/38ef/b100/00f6/newsletter/07_VerticalCity_006_SteveHall.jpg?1507037435)
一些设计者将Loos’ Doric的柱子变为更高的设计,但有人质疑他当年也借鉴了各式各样的文献和素材。许多重新思考的人们着手考虑如何在新的摩天大楼设计中找寻生活/工作模式,从共享经济到多样式选择模型,都值得好好探讨。数字拼贴、实体艺术的创新再现形式、再利用设计、历史往事、创新建筑技术以及文化批判等诸多形式的展出都呈现在本次双年展中。
总而言之,双年展上我们看到这些模型产生的建筑语言,是对历史的重塑根源,它们既呈现过去与现在的历史交流,也是建筑师本身的交流所在。
翻译:王艺苏
In "Vertical City," 16 Contemporary Architects Reinterpret the Tribune Tower at 2017 Chicago Architecture Biennial
In a large-scale, central installation at the 2017 Chicago Architecture Biennial, the likes of 6a architects, Barozzi Veiga, Kéré Architecture, MOS, OFFICE KGDVS, and Sergison Bates-among others-have designed and constructed sixteen five meter-tall contemporary iterations of the renowned 1922 Chicago Tribune Tower design contest. + 56 Located in the Sidney R.